
新手妈妈带娃时,总忍不住和娃的“坏毛病”“死磕”:刚收拾好的玩具被扔得满地都是本地配资公司,刚换的干净衣服转眼沾满口水,想抱他却偏要自己扭着身子爬……其实很多时候,我们眼中的“调皮捣蛋”,恰恰是宝宝大脑在主动探索世界的信号,盲目阻止反而可能错过大脑发育的关键期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,1岁前娃的4个“坏毛病”,妈妈别再瞎拦着了。
第一个“坏毛病”:爱扔东西。
不少妈妈会发现,宝宝6个月后突然迷上了“扔东西”——手里的积木、摇铃、绘本,抓着就往地上扔,你捡起来递给他,他会笑着再扔一次,重复几十遍也不腻。这时候别觉得宝宝在“搞破坏”,扔东西对他来说,是一场超有趣的“科学实验”。
他会通过扔不同的东西,观察物体落地的反应:扔积木会“砰砰响”,扔毛绒玩具会“轻轻飘”,扔小球会“滚很远”。这个过程中,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、观察力和判断力都在悄悄提升,大脑也在不断接收和处理“扔”与“落”的因果关系,慢慢建立对世界的认知。妈妈与其阻止,不如准备些安全的玩具陪他玩,比如把玩具扔进收纳箱,还能顺便帮他建立秩序感。
展开剩余70%第二个“坏毛病”:爱啃咬一切。
“又啃手!”“别咬玩具,脏!”这大概是很多妈妈的日常吐槽。但对1岁前的宝宝来说,“嘴巴”是他们探索世界的“第二双手”,啃咬不是“不卫生”,而是大脑发育的“必经环节”。
宝宝出生后,口腔神经发育得特别早,嘴巴里的触觉敏感度比手还高。他们会通过啃咬不同材质的东西——软乎乎的安抚巾、硬邦邦的牙胶、光滑的塑料玩具,来感受物体的软硬、冷热、形状,再把这些感觉传递给大脑,帮大脑构建对“物体”的认知。而且4-6个月后,宝宝开始长牙,啃咬还能缓解牙龈肿痛。只要做好清洁,给宝宝准备安全的啃咬玩具,就不用过分干预,等他手部探索能力变强,自然会减少啃咬。
第三个“坏毛病”:爱“搞破坏”。
刚搭好的积木被他一把推倒,叠好的袜子被他扯得乱七八糟,刚铺好的爬行垫被他掀起来……看着宝宝“破坏”的成果,妈妈难免烦躁,但其实“破坏”背后,藏着宝宝大脑的“创造力萌芽”。
对宝宝来说,“推倒积木”不是在搞破坏,而是在探索“结构”:为什么搭高了会倒?怎样推才能倒得更彻底?“扯袜子”是在探索“因果”:一扯就能散开,真好玩!这些看似混乱的行为,其实是宝宝在主动尝试改变物体的状态,锻炼手部力量和控制能力,还能激发大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妈妈不用急着纠正,不妨加入他的“破坏游戏”,比如和他一起推倒积木,再教他重新搭,既能满足他的探索欲,还能引导他学会“重建”。
第四个“坏毛病”:爱“拒绝”大人。
“抱他他扭身子,喂饭他扭头,穿衣服他伸手推……”1岁前的宝宝突然变得“不听话”,其实不是在“叛逆”,而是大脑“自我意识觉醒”的信号,是超棒的发育表现。
一般8-10个月后,宝宝开始意识到“我”是独立的个体,会用“拒绝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:“我不想抱,我想自己爬”“我不饿,我想玩”。这个过程中,宝宝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快速发展,大脑也在学习“表达需求”和“掌控自己”。如果妈妈强行阻止,比如硬抱他、硬喂饭,反而会打击他的自我意识,让他变得胆小或抗拒。不如多给宝宝选择权,比如问他“想抱还是想自己走?”“想先穿袜子还是先穿鞋子?”,既尊重了他的意愿,也能帮大脑更好地建立“自我”概念。
养娃就像“拆盲盒”,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“问题”,其实是宝宝成长的“惊喜”。1岁前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、锻炼能力,每一个“坏毛病”背后,都是大脑在努力成长的证明。妈妈不妨多一点耐心,少一点干预,陪着宝宝慢慢探索,或许会发现,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“调皮”,都成了他成长中最珍贵的瞬间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本地配资公司,你家宝宝1岁前有没有过让你“又气又笑”的小习惯?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小故事,我们一起交流学习~
发布于:广东省配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