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各位爱唠新鲜事儿的老少爷们儿、家人们,今儿个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“野鸡” 这物件 —— 您要是去英国乡间溜达,保准能被眼前的景象惊着:马路边、田埂上、树林子里,到处都是慢悠悠晃悠的野鸡,一点不怕人,大摇大摆的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。那数量多到啥程度?跟咱这儿的麻雀、鸽子差不多,走两步就能瞅见一只。可再看咱中国,这野鸡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河南有个村民抓 4 只炖了吃,直接判了 5 年刑,还罚了 3 万块钱!同样是野鸡,咋在英国和中国的待遇差这么多?今儿个咱就用天津大白话,从英国野鸡泛滥唠到中国保护野鸡,再说说这背后的生态门道,保准让您听得明白本地配资公司,还能琢磨出点国情差异的道理!
一、英国野鸡多到 “愁人”:6000 万只满地跑,政府给钱让人杀!
先说说英国的野鸡有多 “泛滥”—— 据统计,英国的环颈雉(就是咱说的野鸡)数量已经突破 6000 万只了!您可别觉得这数儿没啥概念,英国总人口才 6700 多万,相当于平均一个人对应一只野鸡,这密度搁咱这儿想都不敢想。
展开剩余85%可您知道不?这野鸡本来不是英国的 “土特产”,是亚洲特有的鸟,几百年前被英国贵族给引进过去的。引进它干啥?不是为了观赏,是为了打猎取乐!那会儿英国贵族就好这口,觉得在野外打打野鸡,既过瘾又能显身份。所以每年到了打猎季,英国的养殖场都会往野外放上千万只野鸡,就跟撒种子似的,供猎人们当 “活靶子”,体验开枪的乐趣。
谁知道这事儿最后 “玩脱了”!野鸡到了英国,简直跟进了天堂似的:首先,英国几乎没有能治住它的天敌 —— 老鹰、狐狸这些食肉动物数量少,根本管不住野鸡繁殖;其次,英国的气候也合适,不冷不热,食物还多,草籽、虫子、农作物随便吃;最关键的是,野鸡的繁殖能力太强了,一次能下十几枚蛋,孵出的小野鸡存活率还高。猎人们虽说每年也杀不少,可架不住人家繁殖得快,杀的速度还没生的速度快,久而久之,野鸡就跟 “失控的气球” 似的,数量越来越多。
多到啥地步?农民们都快哭了 —— 野鸡跑到田里,把刚种的庄稼苗啄了,把成熟的麦子、玉米啃了,一年下来得损失不少收成;还有开车的司机,有时候野鸡突然从路边窜出来,一不小心就会撞车,轻则车受损,重则还会出事故。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做过统计,过去 50 年里,人工放生的野鸡总数超过 5700 万只,这些野鸡把英国本土的生态系统搅得乱七八糟:抢本土鸟类的食物和地盘,导致好多本地鸟数量越来越少,连虫子的数量都受影响了。
英国政府一看这不行啊,再不管就翻天了,赶紧想办法补救。您猜他们咋做的?直接又简单 —— 给钱让大伙儿杀野鸡!2020 年,英国把野鸡正式列入 “有害物种” 名录,还出了个政策:每捕杀一只野鸡,就给 1 英镑的奖励,折合人民币差不多 10 块钱。这一下,英国到处都掀起了 “屠鸡行动”,猎人们、农民们都扛着枪去抓野鸡,既能拿奖励,又能除祸害,按理说该有效果吧?
可尴尬的事儿来了 —— 野鸡太会藏了!它们白天躲在树林里、庄稼地里,晚上才出来活动,猎人们想打着它可不容易,有时候忙活一天也打不着几只。就算有奖励,野鸡泛滥的状况也没完全控制住,现在英国政府还头疼呢:当初为了好玩引进来,现在想处理掉,咋就这么难!
二、中国野鸡是 “宝贝”:抓 4 只吃判 5 年,法律管得严!
再看咱中国的野鸡,那待遇跟英国比,简直是 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”—— 咱这儿的环颈雉,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啥概念?就跟大熊猫、金丝猴一样,受法律严格保护,碰不得、动不得,更别说吃了!
在咱中国的山林里,野鸡不是 “烦人的祸害”,是 “会动的宝贝”。您要是在野外瞧见了,正确的做法是:站在那儿静静看两眼,然后悄悄走掉,心里还得默念 “别惊扰、别惊扰”,可不敢上手抓,更不敢琢磨着 “炖了吃”。不然的话,等着您的可能就是牢狱之灾!
咱举两个真事儿例子:2018 年,河南信阳有个村民,觉得家里伙食不好,想改善改善,就跑到家附近的山上,抓了 4 只野鸡,高高兴兴拎回家炖了吃。结果刚吃完没几天,警察就找上门了 —— 有人举报他抓保护动物!最后法院判了:有期徒刑 5 年,罚款 1 万块钱,还得赔偿国家生态损失 2 万块钱,另外还得登报公开道歉!您瞧瞧,就为了吃一顿饭,把自己送进监狱,还赔了 3 万块,这代价也太大了!
还有云南的一个男子,想着赚点外快,就用绳索套了 6 只野鸡,打算拿到路边摆摊卖。结果鸡还没卖出去,就被巡逻的民警给抓了。最后不光没赚到钱,还被判刑罚款,落了个 “偷鸡不成蚀把米” 的下场。这俩例子都说明:咱中国法律对保护野鸡这事儿,是认真的,一点不含糊!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不就是几只野鸡吗?至于判这么重?” 还真至于!从法律层面说,每一只受保护的野鸡,经济价值都有好几千元,4 只加起来就超过了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,已经不是 “小事” 了,而是 “犯罪”。所以说,那村民吃的不是野鸡,是 “监狱饭”;那云南男子卖的不是野鸡,是 “自己的自由”。
三、为啥待遇差这么大?不是鸡的错,是国情和生态不一样!
好多人都纳闷:同样是环颈雉,咋在英国是 “人人喊打” 的有害物种,在咱中国就是 “受保护的宝贝”?难道是英国的野鸡不好吃,中国的野鸡会说话?当然不是!这背后藏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和国情差异,核心就一句话:英国的野鸡是 “外来入侵者”,中国的野鸡是 “本土原住民”。
先说说英国的情况:野鸡是 “空降兵”,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。它们到了英国之后,没有天敌制约,繁殖又快,很快就成了 “生态侵略者”。您想啊,英国本土的鸟类、虫子、植物,本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链,突然来了这么多野鸡,它们抢本土鸟的食物 —— 比如草籽、昆虫,抢本土鸟的栖息地 —— 比如树林、灌木丛,还吃农民的庄稼,破坏本土植物的生长。时间长了,本土鸟的数量就会减少,虫子的数量可能会失衡,庄稼会减产,整个生态链就被搅乱了。所以英国政府控制野鸡数量,不是 “没事找事”,是为了保护本土的生态平衡,不让外来物种把本地的生态给毁了。
再看咱中国的情况:野鸡是 “老街坊”,在咱这儿生活了几千年,本来就是生态链里重要的一环。它们吃草籽、昆虫,同时也是老鹰、狐狸、黄鼠狼等食肉动物的食物,承上启下,维持着生态的稳定。可在上个世纪,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 —— 比如饥荒年代,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,不得不去山里抓野鸡吃;后来又有商业猎杀,有人为了赚钱,大量捕捉野鸡,卖它们的肉、羽毛。这么一折腾,野鸡的数量急剧减少,一度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。如果再不保护,野鸡可能就从咱中国的山林里消失了,到时候不光少了一个物种,还会影响到依赖野鸡生存的食肉动物,以及被野鸡吃的昆虫和植物,整个生态链都会出现缺口。所以咱中国保护野鸡,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生态,让野鸡的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,重新发挥它在生态链里的作用。
这么一看您就明白了:英国杀野鸡,是为了 “稳定”—— 稳定本土已经失衡的生态;中国保护野鸡,是为了 “挽救”—— 挽救濒临灭绝的本土物种。虽然做法不一样,一个是 “捕杀”,一个是 “保护”,但出发点是一样的,都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,让大自然能健康地运转下去。
一个物种的价值,从来不是看它好不好看、好不好吃,而是看它在特定的生态环境里,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。在英国,野鸡的角色是 “破坏者”,所以它的价值就等同于 10 块钱的奖励;在中国,野鸡的角色是 “守护者”(守护生态链),所以它的价值是 “受法律保护的珍稀动物”。这种 “区别对待”,不是偏心,不是双标,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对不同国情的理性判断。
四、唠到最后:尊重自然规律,才是真的懂生态!
今儿个把英国和中国野鸡的事儿唠了这么多,其实最想跟大伙儿说的是:对待任何一个物种,都不能 “一刀切”,得看它在具体环境里的作用。不能说 “英国杀野鸡就是对的”,也不能说 “中国保护野鸡就是唯一的办法”,关键是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情况和国情。
英国的教训也告诉咱:引进外来物种可得小心!别觉得 “好玩”“有用” 就随便引进,万一引进的物种成了 “入侵物种”,没有天敌制约,繁殖失控,最后可能会给本土生态带来巨大的灾难,到时候再想收拾,可就难了。咱中国也有外来入侵物种的问题,比如水葫芦、小龙虾(虽然小龙虾能吃,但野生的也会破坏生态),这些都给咱的生态带来了不少麻烦,所以现在国家对引进外来物种管得特别严,就是怕重蹈英国野鸡的覆辙。
咱中国保护野鸡的事儿,也给咱提了个醒:要珍惜咱本土的物种。好多以前常见的动物、植物,因为人类的活动 —— 比如过度捕猎、破坏栖息地、污染环境,数量越来越少,甚至濒临灭绝。保护它们,不是 “多此一举”,而是在保护咱人类自己的家园。因为生态是一个整体,一个物种消失了,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,最后影响到人类的生存。比如野鸡多了,昆虫的数量就能得到控制,庄稼就不容易被虫子吃;依赖野鸡的食肉动物多了,也能维持它们的种群,不至于灭绝。
咱天津人常说 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对待物种也是一样:到了英国的山上,野鸡是 “祸害”,就得想办法控制;到了中国的山上,野鸡是 “宝贝”,就得好好保护。这不是 “双重标准”,是尊重自然、尊重规律的表现。
最后咱也盼着,英国能早点找到控制野鸡的好办法,别让它们再祸害本土生态;咱中国的野鸡数量能越来越多,在山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。也希望大伙儿能明白:每一个物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,保护生态平衡,就是保护我们自己。毕竟本地配资公司,地球是咱所有人的家,家里的每一个 “成员”,都值得被好好对待,您说对吧?
发布于:江西省配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